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,欢迎光临本站 上海泛江企业咨询有限公司 网址: ejustice.com.cn

舞弊新闻

企业反舞弊机制建设探讨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15-1-22    浏览次数:1576    

 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,面临着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因素。企业因其行业、规模、地域、市场、经营模式、发展阶段的不同,面对风险也不尽相同。不过,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开展职务欺诈行为,给企业和股东带来损失的情形,也就是舞弊风险,普遍适用于任何企业。换句话说,舞弊有可能在任何企业发生、给任何企业带来损失。

  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自1996年开始对职务舞弊案例开展调研,历年发布的报告指出,一般企业每年因为舞弊而导致的损失占企业收入额的5%。而除了直接经济损失,受损的还有无形的公众形象和市场声誉,以及客户、商业合作伙伴、资本市场的投资者、以及监管机构对企业的信心。

  有一类轻视舞弊风险的观点,在部分管理者或股东中较为常见,这类观点认为,在自己的企业中,虽然不排除发生舞弊的可能性,但这个可能性比较小。理由是:企业过往从未发生过舞弊事件,或者,企业运行已经比较规范,又或是对主要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个人信任。持上述观点的管理者和股东,在企业发现任何实际舞弊或疑似事件以前,往往不会专门针对舞弊采

  取行动和投入资源。我们如何看待这类观点的合理性?先看两个案例和统计事实:

  在2013年沸沸扬扬的葛兰素史克事件中,据记者报道,葛兰素史克共享财务服务中心总监表示,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“非常严格”,“如果要向外人行贿,账面上肯定是过不去的”,“我们公司正常的请客、送礼,单人标准不得超过300元,审核得很严。” 但事实表明该报销制度几乎没有约束作用。受环境影响和利益驱使,中国的销售人员利用公司在会议费支出上的控制漏洞,利用壳公司套取企业现金,以开展行贿或中饱私囊。

  美国Brigham Young大学的研究者开展过一项统计研究,这项研究试图知道,那些舞弊人员,作为一个群体有什么特征?结论是:和一般人群相比,白领犯罪人员并无特别之处,在罪行暴露前,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,是同事眼中的普通人甚至好员工。

  上述事实的启示是:无论是看似运行规范的企业、还是对员工的个人信任,都不足以确保舞弊不会发生。这一论断出于以下两个理由:

  首先,对于缺乏反舞弊意识的企业,各部门在制定制度和流程时,未必会考虑、或比较全面地考虑企业面临的舞弊风险。因此,企业的制度虽然足以满足业务操作的需要,但未必能满足管理特定风险的需要。舞弊者在贪婪和压力驱动下,在执行时也会设法规避、甚至无视原本有效的制度设计。此外,随着业务、架构、人员的变化,制度也可能变得无法符合实际需要。

  其次,在任何的舞弊事件被发现之前,企业几乎不可能从员工过往表现来判断舞弊发生的可能性。而当东窗事发时,企业已经遭受巨大损失。据舞弊审查师协会的案例统计,舞弊带给企业直接损失的中位数是14万美元(对于亚洲国家,中位数近20万美元),超过两成的案例导致100万美元以上的直接损失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过往舞弊案例中,绝少有舞弊人员会在事发之前主动停手,他们一方面要依赖舞弊,维持其既有地位、生活水平和不良嗜好,另一方面要拆东补西、采取手段掩盖其舞弊行为。绝大多数情况是舞弊愈演愈烈,金额从小到大,当企业发现舞弊时,“亡羊补牢”往往也为时已晚。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的统计显示,舞弊案例中,从舞弊开始到事发,通常持续一至三年,有将近一半的企业,最后无法挽回任何损失。

  因此,无论过往是否有舞弊事件实际发生,企业均应采取主动,防患于未然或防微杜渐,才是管理舞弊的上策。下文将简要地阐述企业应如何去建立一个实用的反舞弊机制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