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,欢迎光临本站 上海泛江企业咨询有限公司 网址: ejustice.com.cn

反舞弊宝典

渠道腐败的那些“花活儿”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15-10-16    浏览次数:1270    

原标题:IT渠道腐败的那些“花活儿”


记得在上月的SP胜经中,笔者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关于串货引起的阶级腐败,很多读者在看完文章后意犹未尽,纷纷为本刊提供了关于渠道腐败形态的种种看法,那么本期SP渠道胜经就如何正确认识渠道腐败进行一番归纳,以飨读者。

腐败从何而来

要说渠道腐败发生的根本原因,应该说还是利益的存在,“撑死胆大的,饿死胆小的”是中国的一句老话。你可以正着理解,也可以反着理解。渠道公司一些地方采取非常规操作的地方很多,必然导致自己的短处显露。而腐败滋生就是非正常操作与利益驱使的结果。

有漏洞就有人要钻,这是没有办法阻碍的事,他只要是个正常人,或者说是一个在渠道圈摸爬滚打多日的操盘手,面对利益,难免会心生一些灰暗的想法,当然,任何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防止不端之举的发生。

事实上,大多数“渠道腐败”的数额都比较小,几百上千块钱,抓起来也难。于是公司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,这可不是笔者编纂的,只要你懂渠道规则,只要你将业务做上去了,这点“小问题”算什么,更何况,比这大的腐败有的是,即使在IT圈,比这更黑、更肮脏的事情有的是。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思考问题,于是“积跬步以致千里”了。

在商业圈,“原则”有时还不如饭桌子上讲的金色笑话更有味道,同时,家丑不可外扬,也助长了渠道腐败的发生。一般,利用职务便利,向经销商索要贿赂的,最多被劝退,遇到有人问,还有说“某某去别处发展了”。某公司老总老张的做法更委婉:查到自己员工有受贿的,老吴不明说,只是把他叫过来说:“你的能力很强,到别的公司会更有前景。”台阶自然铺好,双方心知肚明,腐败有了体面的结束符。

还有一个例子,国内某PC公司的一个大客户销售,做了一笔单子,将1-2百万货款直接放到自己的帐户上周转去了。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办法,只能求着他把钱拿回来,且根本不敢将这事宣扬出去,因为作为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公司,一旦丑事出门,股票下跌几点可就不是1-2百万的事儿,渠道中,有些人正是利用了公司的这种心态,而极大地膨胀了自己的私欲。但读者们千万别以为存在即是合理的,前不久,笔者听说某国际网络厂商的一位80后Sales在公司内部的腐败调查中被抓了现形,个人通过腐败手段获得非法收益过亿元,令人膛目结舌,而这些交易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完成,手法简单而粗暴,触目惊心,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相似经历,不妨也提供给SP胜经,为我国的IT渠道反腐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。

渠道腐败的形式

渠道腐败不同于别的腐败,一般在形式上比较隐蔽、且复杂多样。我们这里讨论的渠道腐败,只是渠道上下游商家之间发生的,以上家为强势群体为特征的腐败,表现为上家有关负责人向下家索贿、受贿或以其他形式满足自己的私利。

渠道中,还有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,比如上家为多销售产品,经常会给在自己这里拿货的业务员一点小恩小惠,也可归类到渠道腐败里,但这种情况的危害程度和影响面都很有限,此处就不多讨论了。

以下列出了渠道腐败经常发生的几种状况:

一、紧俏产品的分配上,容易产生渠道腐败

这一般发生在比较大的品牌上。这些品牌在市场上抢手,经销商也喜欢卖,但并不是随时有足够的量供应。有时,为了维护自己和渠道的利润空间,厂商也不愿意以最大能力供应市场,而采取8、9成饱的态度,钓着用户和渠道,为自己推出利润更大的产品预留空间。在这种情况,渠道就面临分货不均的状态。于是,给哪个代理多点货,哪个少一点,一般由销售经理说了算,作为代理商,精明的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。

二、就是对待特惠政策问题


厂商经常有降价促销的时候,此外,针对大客户销售,一般厂商会支持代理商,在价格上有特惠,有的厂商或总代理的销售经理经常和熟悉的经销商在这上面做文章,圈里话叫“打时间差”。就是利用上一两天的模糊性,把非促销商品作为促销品卖给经销商,从中谋取更多利益。或者,把不符合特惠条件的销售单子按特惠的算,里外的利润差距很大。此外,上下家的有关人员,利用假单,套取上家或厂商的返点或奖励也是常见渠道腐败现象。

三、利用公司的渠道做非公司的产品

在中国目前的IT销售圈了,这是种十分普遍的现象。厂商或总代理的销售经理或渠道经理,利用自己把握的渠道资源、客户资源,推销非公司产品,也分为两种情况:一种是销售与本公司竞争的产品,一种是销售与本公司不发生竞争的商品。其中后者比前者普遍,原因简单,就是被公司查到,也不会有很大的罪责。销售经理都维系了比较“铁”的经销商“哥们”,这种渠中之渠、道中之道,成了谋取私利的途径。这种“渠道寄生”的做法,发展下去,必然大大降低原有渠道的效率,压挤公司的销售空间。

四、利用公司渠道销售水货


手法与“第三”类似,但性质更加恶劣。一家某PC厂商的北方区总代理的经理说,曾经泛滥的大宗的水货商品,大多与正规的渠道有牵连。因为只有正规的渠道才有大客户销售,或者可以保证给水货以正规商品的保修政策。这种腐败往往是一种系统腐败:不仅大分销/厂商的销售经理、渠道经理、服务支持等要从中获益,甚至事业部经理、总经理也有牵连。比如一个大客户要十几台投影机,那么销售经理或许会联系某个亲近的代理商,由代理商操作,卖给大客户水货,但保修和正规产品一样(总代理一般负责售后服务)。

五、甩单甩出的腐败


甩单,是指这样一种情况。A公司是一个厂商或一个总代,与某个大客户谈好一个单子,但不想自己做,于是留几个点甩给合作伙伴做。但合作伙伴有多家,给谁做不给谁做,就是件很有学问的事。一般情况,明事的那个合作伙伴是亏待不了A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人的。有些国外公司,在中国采取的是直接销售、间接供货的方式,自己有若干SALES直接接触大客户,或者自己打单或者与SI一起打单。自己打下的单子要给某个SI去执行,这之中也会有些机巧的。

六、上家资源的投放方向


厂商、分销商在技术支持、培训、帐期政策、广告等多方面,把握着下家可以获得的资源。虽然在分配这些资源上,厂商都有明文政策,但在实际操作中,还有很多灵活的空间。

七、在资质审核上,也有油水可揩


代理资格、代理级别评定、任务量、独家代理资质的审核,是厂商或大分销渠道管理工作中,很日常化的部分。一般公司的渠道体系中,越高级的代理,获得厂商的资源越多、进货价格等方面也有许多优惠,特别是可以接待更大的客户。CCIE之所以“昂贵”,主要是因为思科在评定高级代理商时,这是必要的牌。以前一位朋友,因为与一家PC大公司负责连锁经营的人是同学,所以,轻松地开起了一家专卖店,得到了装修、进货等不少好处。但走进他的店,里面主要卖的是自己的兼容机。

八、“对缝儿”


所谓对缝儿,就是某客户向一家公司购买产品时,其中某些产品或部件非该公司所经营的,于是向别的公司购买,以满足客户的需求。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,操作起来也容易出现插曲。业务员可能从中把“对”来的产品价格抬高一些,一般客户是觉察不到的。因为这种情况经常出现,一些公司干脆明文规定,不允许对缝儿。倘若客户需要自己不销售的产品,推荐客户去别的公司购买,而不是代办。

以上形式的渠道腐败的诱因都是来自渠道管理经验的缺乏与不正规。在中国,似乎没有哪个大学有专门课程讲渠道管理,中国的IT公司在渠道管理上,经验的东西更多,人情的东西更多,没有严格的管理,负责渠道销售的人的权利就无法监管,不发生渠道腐败才是不正常的。

(文章来自:睿商在线 作者:赵珏)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